北京冬令营介绍北京评剧

北京冬令营 | 2016-03-09 16:22:39
摘要:北京评剧有西路和东路之分,但自20世纪30年代东路评剧进入北京后,西路评剧就日渐式微,目前已无专业表演团体,只流传有大悲调、小悲调、蛤蟆调等十几种唱腔,且传承人已经屈指可数。

   北京评剧有西路和东路之分。西路评剧由西路莲花落和十不闲演变而来,形成于1900年前后,被称为西路蹦蹦。因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活动,所以又称“北京蹦蹦”。1958年,在中国评剧院挖掘传统“西路蹦蹦”时,正式定名为西路评剧。东路评剧形成于1910年前后,是成兆才等人在“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的剧目,以及河北梆子、京剧、影调等的音乐和表演方法,逐步形成的。20世纪20年代末进入北京,当时称为“奉天落子”。1935年以后,正式使用评剧名称。

  评剧唱腔为板腔体,有尖板、搭调、大安板、小安板、三锤、倒板、垛板、流水板、反调等,在地方戏中较好地解决了男生唱腔问题。其音乐特点为抒情、流畅、自然,乡土韵味浓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板、鼓、锣、笛子、唢呐等。评剧语言通俗易懂,行当比较齐全,有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表现力强,不仅可以表现古代生活,尤其擅长表现现代生活。
  北京冬令营了解到自20世纪30年代东路评剧进入北京后,西路评剧就日渐式微,目前已无专业表演团体,只流传有大悲调、小悲调、蛤蟆调等十几种唱腔,且传承人已经屈指可数。
  东路评剧主要流派虽都有传人,如白(玉霜)派、新(凤霞)派、魏(荣元)派、张(德福)派、马(泰)等派传人能够较好的继承其流派传统、但喜彩莲、花月仙等许多着名艺术家的弟子、学生,则鲜有能体现其流派特色者。除了传承人以外,评剧许多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内容比较健康,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的剧目也需要赶快抢救恢复。

上一篇:2016北京冬令营建议学生了解100多年历史的面塑文化

下一篇:北京冬令营行程会让你亲密接触传统工艺——景泰蓝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