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份,游学咨询的旺季也将来临。据美国游学路线老师统计数据,从2011年到现在,境外游学人数每年呈30%以上的速度增长。围绕着“游学”话题:一方面负面的评价越来越多多:价格虚高、监管混乱、游学低龄化、购物化、只“游”不“学”……一方面人数又在暴涨,这个市场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呢?
游学成了“奢侈品的普及游”?
“本来想让孩子到国外去开开眼界、练练口语、为以后的留学做个准备,谁知道她没有学会别的,奢侈品倒是认了一大堆,还把我给她应急用的信用卡刷爆了。”谈起去年女儿去美国游学的经历,刘先生哭笑不得。
去年女儿如愿考上了一所211院校,刘先生“奖励”女儿,为女儿报了一个赴美国14天的留学冬令营,在缴纳了3万多元后将女儿送上了飞机。
谁知在女儿到达伦敦的第三天,刘先生就收到了一条当天显示有一笔1200多元人民币消费的信用卡刷卡短信。在接下来十天里,基本上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消费短信。“女儿前前后后刷了我5万块!”
女儿回国后,刘先生发现以前对奢侈品一窍不通的女儿谈起奢侈品来“如数家珍”。女儿回来说,每天下午的参观到最后就成了“血拼”,而大英博物馆进去不到两小时就出来了。
游学该不该功利化?
美国冬令营行程老师观察到,社会上围绕游学的热议无非是‘寓学于游’还是‘寓游于学’的内容主次之争,但实际上,动辄几万元的不菲费用才是人们判断境外游学“值不值”的重点。
“其实我也明白,就靠游学这短短两周的时间,肯定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是一看花了那么多钱,就觉得有些‘划不来’。”家长李健说。
“游学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长长见识,锻炼一下自理能力。”家长潘先生对游学的态度十分“开明”。他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就很不自信,初三暑假时曾让女儿参加了一个境外游学夏令营,女儿英语口语较好,一路都被同学们拉着当“翻译”,于是逐渐建立了自信,变得开朗起来。
专家:家长“盲游”意识亟需改变
“商家逐利,家长和学生盲目游学,这是导致当前游学市场负面评价较多的原因。”很多家长对游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诉求。
“现阶段国内的游学产品十分单一,一般都是2周或3周左右的行程。”国内游学的概念和欧美有非常大差异,欧美有近百年游学发展史,这些国家和地区根据不同需求推出游学产品。美国游学费用老师建议,“在下决定前要搞清楚自己需不需要游学,游学的目的是什么,不要‘盲游’。消费者的意识成熟比游学市场的规范化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