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盆地在地势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艰难,故李白宣布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关闭地势对巴蜀文明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关闭性必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由于如此,又反过来鼓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尽力改善本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明相融合,造就了巴蜀先民关闭中有敞开、敞开中有关闭的历史特性。跟着时代的推移,敞开和兼容总算变成巴蜀文明最大的特征。成都冬令营》》》
巴蜀文明同秦陇文明的交流,最大的妨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明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窄的关闭性。蜀王差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人的神话故事,即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明交流的生动表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创造。司马迁以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关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晓”来达到敞开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有必要开道,遇水有必要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关闭,在创造了栈道的同时,又宣布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前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前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国际敞开的才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