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插班中学课堂,体验最纯粹的零中文环境”、“寄宿当地居民家庭,感受最真实的国外生活方式”,“探访世界顶尖学府,树立远大理想,为留学做准备”…… 进入12月,各机构热推的被誉为“预留学”或“微留学”的游学冬令营报名接近尾声,尽管费用动辄两三万元,市场依旧火。
“学”字招牌当头,海外游学似乎显得比纯旅游团来得更高端更有价值。游学一趟,作为主体的学生究竟能收获什么?2-3周的短短时间真能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吗?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在中国的兴起大概在2000年前后,早期以学校间的交流形式为主,积累成熟于2004-2006年,学生越来越低龄,到2010年时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它以冬令营、冬令营的形式,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国外进行短期文化语言的学习和参观游览。
“国际游学就是换一个世界来生活,”“学生通过全真插班和入住寄宿家庭真切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学习,是打开了他们心里的另一扇窗。只要留心就会发现中西价值观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