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两个字,原本源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习”的意思不是复习,而是“实习”和“实践”。换句话说,学习本身就暗有“游学”之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能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游学。自中国有私学和大众教育以来,孔子就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开拓视野。中小学生国际游学冬令营小编指出这也是我们带领孩子进行游学的目的之一。
古今中外大量杰出人物的传记,也清晰地记录了许多杰出人物在青少年时代拥有过的游学经历。唐代大诗人李白年少时即走出蜀地,26岁“仗剑出国,辞亲远游”,用3年时间“南穹苍梧,东涉溟海”,16年漫游大江南北。这些丰富多彩的游历生活和广泛的社交活动造就了他自由傲岸的性格和雄奇豪放、瑰丽绚烂的诗风。
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天取经、容闳留学耶鲁,还是耶稣各地传教、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都从游学当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收益。正是游学四方的人生经历,磨炼了许多杰出人士的意志,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锻炼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游学也助成了他们的辉煌人生。正如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大家之一严复所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与东方人多在成年之后游学不同的是,由于古代西方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他们大都在少年时即开始游学。亚里士多德11岁时即外出求学,一边周游各地,一边学习,掌握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一代乐圣莫扎特6岁时就随父亲和姐姐周游欧洲,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演出。还有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幼年丧母,从未进过学校,但很小却走遍了全瑞士,并到过法国很多地方,并结识了狄德罗、伏尔泰、孔狄亚克等启蒙思想家。近代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3岁时就随父亲到欧洲旅行,5岁到白宫晋见克利夫兰总统。华尔街金融霸主摩根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游历欧美,广泛的阅历练就了他锐利而坚定的商业眼光。正是广泛的游学,让他们拥有了精湛的学识和远大的胸怀。
游学已成为一种潮流
其实,游学在当今世界已成为一种新潮流。游学教育既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开展,成为正规教育的一种大众化补充;也日渐进入世界各国的正统教育体系。游学在中国也开始成为一种潮流,并且地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游学生的平均年龄越小的趋势。
虽然国内很多家庭还不是很富裕,但送孩子“走出去”对他们来说也是重要计划,哪怕仅仅是出去旅游或者见识一下。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出国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有游学条件的家长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出国几日游”或“国内几日游”上,尚未将旅游和孩子的教育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国内教育和旅行机构也应该设计一些适合的国内和国际游学项目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条件的话,最好给孩子一两次游学的机会,不管是在国内游学,还是在国外游学,都会有一定的效果和收获。
实际上,家长对孩子游学和进行国际化教育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让孩子体验多种校园文化,进而融合多种文化价值观;其二,让孩子多参加课堂之外的冬夏令营和社区活动,培养他们独立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其三,带他们去世界各地的着名城市旅游观光,让他们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拓心胸和见识,正如培根先生所说:“对于年轻人,旅游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四,注意孩子从小的情商和财商培养,一个人在这两方面的智商往往能够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其五,我们除了尽可能地带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外,还经常带他们“回到过去”——寻根,这不仅仅是为了忆苦思甜,也希望孩子都能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任何一个国际人也必然都有自己文化的根。
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最重要的要求是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成为一个能自立于社会的身心健康的人,比什么都重要!青少年阶段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会健身,学会接触大自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理财,学会交往,学会心理调节,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今后能自立于社会。而外出游学,哪怕是出村,出乡,出市,出省,都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一代,都是对课堂教育最天然的补充和提高!事实上,有意识地调节孩子的成长环境,给他们创造开阔眼界、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与国际接轨,需要靠有世界眼光的下一代;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有能力整合世界文化的一代。游学冬令营小编指出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年轻父母要学会运用新的国际视野,去力所能及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的一代,为下一代多做一些准备。儿女未成年时,往往无法拥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去设计自己的成长人生道路;作为父母,我们的选择往往对儿女的一生发挥决定性作用!那么,让你的孩子从小成为知行合一的人才,就请带着他们去游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