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们今天就和北京寒假冬令营来看看德国人是如何来教育孩子的呢,和我们国内有什么不同。
弹性的作业制度当我们了解了波兰登小学的弹性作业制度的时候,我才更深的了解到教学管理如何为理念服务。
德国教室的多层黑板和板书的五颜六色都服务于他们的弹性作业制度。这间学校的孩子不是每天都交作业的,而是以周为单位向老师交作业。按他们的常规,每周的星期一要领取一周的作业,而在一周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做作业和请求老师辅导的时间,教师只在学生主动要求下提供个别辅导,而实施终点管理,周六收作业并做出反馈,及时强化和矫正。
这样的制度为孩子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在不断的循环和调整中,孩子们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真正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中国父母非常苦恼的“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局面迎刃而解。
弹性作业制从机制上完成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解决了学习动力问题。而且孩子在亲身的自我管理实践中学会了自制,也积累了智慧。这种制度很值得我们的小学借鉴。
游戏化的教学规则中国的一位老教育家曾经很诙谐地讽刺过中国的制度和行为倒挂的局面,他说“写在墙上的,是大家都不准备遵守的。”
在德国的很多小学教室的墙上,我们也看到许多以图象表示的行为规范,和我们不同的是,这些行为规范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讨论决定后画出来的。
由于图画炮制者不同,墙面上的画也是五花八门,形态不一,但共同特点是稚气,拙朴。而一个大家看不到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规则都来自孩子们的内心,是他们自己的约定。
在当地著名的诺斯塔东方小学,我们曾经就图画的意思问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告诉我那是不要打架的意思。就这个话题,我们询问了东方小学的校长,他是一个崇尚传统的老先生,也是一个慈父般的校长,他说各个班级的制度是由孩子讨论而定的,比如在学校不打架,不大声喧哗,同学要互相关心等等,规则定下来就请孩子们一起画出来,然后寻找出最好的挂在墙上,大家认同的下边有个“勾”,大家都不认同的图画上会有个大大的红红的“叉”。以此为据,孩子们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几年的学校生涯中,孩子们还要不断增减和调整班级的制度。国内北京冬令营指出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孩子道德行为形成的规律,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民主、自制和重承诺的种子,为他们未来适应社会作了很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