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冬令营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在假期得到休息,还可以通过趣味活动促进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那么家长们如何甄别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冬令营?选择冬令营活动应该避免怎样的误区?
误区一:早期的冬令营只是少数尖子生的特权
其实,冬令营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算长。“以前,冬令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加的”,曾经在北京市海淀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学任教,现已退休的孙老师说,“只有那些学习特别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学校或区里组织的冬令营”。
据了解,我国从五十年代就已经有冬令营,但是参加冬令营一直都是少数好学生的特权,而且冬令营的次数很少,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基本是参观和游玩“这种冬令营基本没有发挥太多的教育作用,而更多的是奖励作用”,这种局面大约延续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
冬令营的组织者不再只是学校、教委等教育部门,能参与到冬令营中的学生也逐渐增加,这时,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冬令营才开始发展。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开始注意到冬令营的教育作用。
误区二:冬令营成了第三学期
“我看到的冬令营宣传广告中,最多的有两种”、“最多的一类就是以冬令营的名义办辅导班的”。不少家长表示,现在孩子的升学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放假的时候让孩子舒舒服服地玩过去“太可惜了”,于是很多父母不惜排大长队给孩子报名。有的学生笑称自己的暑假已经完全成了“第三学期”。
一直在加拿大研究和从事青少年教育,现在在杭州的博学素质特训营教学管理首席顾问指出,从小学高年级起,孩子就已经非常需要励志教育了,而冬令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载体,“把冬令营完全安排为知识的学习,根本无法激发孩子的进取心,这样做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失去了冬令营的意义”。
误区三:冬令营成了旅游团
旅游团形式的冬令营是第二种数量较多的冬令营类型。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某些不负责任的冬令营到了目的地后,就会把孩子们包给当地的旅游公司,当地的大多数活动都是由旅游公司来安排的,这些纯盈利性的公司根本不会太多地考虑冬令营的教育意义,有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连孩子们的基本住宿、饮食都瞎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