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说,人生是一场旅行,这次的香港游学之旅可以称为一次精彩的旅行。说实话,自己一个人散漫惯了,和这么多朋友结伴而行还是第一次;香港,这座城市曾不止一次游览和经过,曾无数次感叹过他的繁荣与浮华,但迈进校园还是第一次;也许,只有走进象牙塔里,才能深刻的感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才能体会那份对真理的渴望、坚持和执着追求。
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是香港城市大学的校训,也是我们此行的校园第一站,追溯中国文化传统,这四个字典出《礼记·学记》,原典为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解释说:“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朱熹也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这些先贤的说法,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香港城市大学的治学之略和育人精神。“敬业” 旨在人格的培养,对专业知识敬慎以待,包含了现代学术的专业精神与专业道德;“乐群"”则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要注重个体的成长,另方面则提倡群体精神、社会关怀与造福人群。
走在这所校园,感受最深的是“跌宕起伏”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校舍空间精致密布,是难得的园林式布局。主教学楼色彩淡雅明快,正对“又一城”商业区;右侧即为宿舍和教学区,娴静与热闹相邻,沉淀与繁华相依。可以说,东方之珠,气蕴风云;国际都会,身负日月。只有香港这座城市才能孕育出如此魅力的大学校园。
香港城市大学的校舍多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舍堂文化是香港大学的一个特点,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住宿,而且具有社交和课外育功能,通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到课堂和学术以外的教育效果。城大的的每一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办公室,有独立的办公空间,在办公区提供全面的设施,有免费的饮水机、冰箱、咖啡机、厨具等;城大课程采用英语授课,研讨式教学,实行学分制,因材施教,学以致用。课程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与国际社会接轨。办公区和课堂都需要学生刷卡进入,安全性有极大的保障。
经过城大的图书馆区,见到一群学生,穿着夸张,唱歌舞蹈,好不热闹,走近一看才知道是一群学生在为学生会的竞选拉选票。全“学”公投,民主选举,香港城大与香港这座城市一脉相承。“选举”称之为香港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居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需进行选举的公职均受《基本法》的保护。香港所有内部的选举均为非强制性,以不记名方式进行,确保选举以公开、诚实、公平原则进行。走近“民主墙”还能看到一些学生质疑选举不公所张贴的“大字报”。其实,“公”与“不公”姑且不去评说,这种民主、自由的氛围着实让人称赞。
城大的图书馆设施十分完善,最让人感慨的是“还书系统”——一扇简单质朴的铁皮小窗,将到期的图书推窗送进,不必等候,还书的学生就转身离开,这一转身体现了“效率”,更交付了“信任”。
笃信力行
香港浸会大学的校训是“笃信力行”,对于这所学校的印象简单地停留在“浸会”两个字上。“浸会”取自“浸信会”,是基督新教主要宗派之一。十七世纪上半叶产生于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当时属清教徒中的独立派,反对给儿童行洗礼,主张教徒成年后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须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故得此名。香港浸会大学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是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传统的公立大学,他沿袭了教会学校的传统,兼有现代大学的先进。
同浸会大学MBA学员的交流中,能感受到浸会除重视学生专业培训及全面发展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香港是座东西融合交汇的城市,它拥有东方的传统兼顾西方的开放。不论是浸会大学还是城市大学都十分注重促进国际间学术文化交流,采用全英式授课方式,既为国外的学生来中国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浸会大学与约160所大学签订了交换生协议,每年约派出100多位同学前往各大学交流学习。这里的自由和包容,开放和传承让人向往。
浸会大学的图书馆有七层,藏书之丰富令人惊叹,甚至连过期报纸都分类存放,供学生查阅。浸大文理互通,教研并重,注重通过学术研究创造知识。各学院共设有30多个研究中心,创造研究成果,并鼓励教师为政府及工商界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广泛应用科研成果,造福社群。
香港的大学没有大量的圈地,没有气宇轩昂的大门,而是把资金投入校舍建设,把精力放在集中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上,尊重个性、渴求真理,倡导自由和开放。
这一周的游学之旅,每天都在收获新鲜和快乐。香港是购物之都更是美食天堂,闲暇之余,和室友穿梭在大街小巷。看中环的高楼林立,望维多利亚港的华灯璀璨,经历尖沙咀的人流攒动,感受铜锣湾的陈旧新鲜。我们像港女一样每早去吃满带陈皮味的粥点,嚼永远煮不烂的云吞面,在经历的地方洒下收获的满足和获知的幸福。
离开时,有点依依不舍的伤感。不知下次重返时,维多利亚港的海风是否依然,你我还能否记得彼此巧笑倩兮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