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诗话

上海冬令营 | 2015-08-28 15:39:15
摘要:  除夕之夜,是改年更岁之夜,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这一传统民间节日就十分重视。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守岁最早是为了驱赶“百鬼”,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驱赶百鬼的含义早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进行了描绘,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梁朝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叉重,为待晓光摧。”这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冬逐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摧”,则是唐朝诗人李德裕对人们除夕守岁一夜不眠的具体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一诗则生动地再现了那些因公务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远方游子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的思乡之情:“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素有“诗圣”之称的唐朝大诗人杜甫,对除夕之夜的守岁景象则有着更加生动的描绘:“守岁阿戎家,椒盐已颂花。盍籫喧枥马,烈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诗圣的这首题为《杜位宅守岁》的诗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物与习俗。

    到了宋代,除夕守岁更是盛行,“岁晚相问为‘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达旦不眠为‘守岁’”。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因公务在身“思归而不可得”,便分别以《馈岁》、 《别岁》和《守岁》为题作诗三首,把当时民间的这一风俗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其中《守岁》一诗这样写道:“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而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在他生前的最后一个除夕,面对死亡,大义凛然,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除夜》一诗:“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全诗虽只有短短40个字,但却真实地记录了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当时的思想活动,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精神。

上一篇: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

下一篇:上海老洋房的真正主人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