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打骂孩子的现象已经不多,但是有些家长可能会有意无意的对孩子施加“冷暴力”,小学生素质拓展冬令营老师表示其实这样对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不亚于打骂。家庭“冷暴力”一般以父母漠不关心或嘲讽孩子的形式居多。
您说过这样的话吗?
场景一:“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年轻妈妈在路口停了下来,不耐烦地对女儿说道。车后座的女儿,大约五六岁的模样,此时哭得正伤心,妈妈继续吓唬道:“再哭就让警察把你带走!”
女孩强忍泪水止住哭泣,惊恐不安地看着妈妈。
场景二:“又考了80分啊?每次作业拖拖拉拉,脑袋笨得要命,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啊?”小松拿着试卷,怯怯地听着妈妈的训斥。每当妈妈用这样的语气跟自己说话,小松的内心就充满了恐惧和自卑,他觉得自己真没用,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小学生寒假冬令营老师表示作为父母,我们对上述场景可能熟视无睹,甚至也跟孩子说过同样的话。很多父母都知道不能体罚孩子,却往往会忽略另一种隐形的暴力——“冷暴力”。
“冷暴力”三种表现形式
“冷暴力”是指以很不友好、不和善的方式故意破坏儿童情绪、伤害儿童情感、危害儿童智力发展的行为和态度。它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心灵上的摧残,这种暴力伤害包括语言、情绪及情感等方面,常见形式有:
一是语言威胁
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一生气就随意说狠话,比如吓唬年幼的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扔掉”等;忽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以训斥、责骂的方式,让孩子服从自己。长期遭受这种语言威胁,孩子会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没有安全感,将会抑制孩子生命潜能的爆发。
二是嘲讽羞辱
有的父母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就会忍不住讽刺羞辱,加上满脸不屑的神情,如“你这个没用的东西”“简直是个废物”等。这些言语会使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迟钝乃至麻木,原本内向的孩子会更加沉默,甚至关闭与父母、同学及朋友之间的交流心路。
三是贬低压抑
有些父母对孩子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发泄对孩子的种种不满。尤其是在批评的过程中,开始是针对某件事数落孩子,后来就会滑向全盘否定,失控的情绪也随之变得怒火中烧,如“你哪里像是我亲生的,估计是抱错了”,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低能力的知觉,而且很容易泛化,其伤害远远大于孩子自己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