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营地教育的概念在国内越来越多地被提及,除政府部门出资建造营地外,很多机构也开始做相关的教育产品。那么,什么是营地教育呢?
美国营地协会给出的定义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简单来说,营地教育是一种体验式学习。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营地教育这一社会教育模式,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科学技术普及、文艺体育培养、劳动技能锻炼、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人们的既定印象中,把孩子送到营地就是去玩和休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营地教育是一种很严肃的教育。国际营地协会主席约翰·乔根森指出,营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情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演讲能力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公民意识等。
在西方,营地教育有着很专业的课程体系,他们的营地往往具有湖泊、森林和木屋,有几十种各式各样的项目。一到假期,学生们就会去营地参加活动,锻炼领导力、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独立性等等。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营地教育能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探索自然,发现潜能,建立自信;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感、领导力和社交能力;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幸福感,以及处理冲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等。营地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生存逃生的机会,相互对抗的机会,自己生活的机会。
“我相信,一个耗时几周组织良好的夏令营,带给学生的教育意义要远远大于一学年的校内教育。”早在1922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就曾这样说道。
营地教育的主要特点
趣味性——新奇的环境、互动的学习、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振奋,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情境性——在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引发更多的反思,情景交融。
互动性——营地教育通常以团队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与大自然之间的多维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成长性——营地教育通常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的成长与提升。
生成性——营地教育过程中,预设目标不断实现,新的主题不断产生,最佳受教时刻频繁出现,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的体验、反思、成长将不断深化。
自主性——教育回到学习者主体,学习不再是依赖于施教,而是依赖于学生自我激励的好奇心和自动开始的行动。同时,营地教育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尊贵的,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多让学生自行选择、自主参与、自己决定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教师成为了学习的协助者。
开放性——营地教育会让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行家成为指导老师,学习的成果会有更多的呈现形式,交流讨论未必只有一个答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务实开放的态度获取每一个成长瞬间。
体验性——营地教育的本质是“经历、体验、分享与反思、成长”的体验式学习,重视过程体验和情感互动,课程设计和师资水平将直接影响营地教育的质量。
营地教育有效地填补了社会教育的空白,在国内应试教育和传统家庭教育之外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世界里,每个孩子都是最天真的模样,享受着最本真、最自然的童趣。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渐渐地去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温柔对待这个世界。营地教育是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而且是引导式、启发式的教育。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种资本的关注投入及家长师生的迫切需求,营地教育将会越来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