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社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到南宋时期已经十分盛行。
社戏是为祭社而演的戏。绍兴旧时习惯,每年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祭社之日叫“社日”。
社戏一般在庙台、草台、河台、街台等场所演出。戏台搭在祠庙里,就叫庙台;搭在路口或空旷处,就叫草台;搭在河岸边,就叫河台;搭在临街,就叫街台。社戏的兴盛,成就了绍兴的古戏台。
小时,我在鲁迅外婆家皇甫庄读小学,记得那个搭在村头濒河的包公殿前的戏台,三面临河,一面朝岸。其时,人们摇着各种船只,聚集台前,也有坐在船上看戏的,别有情趣。后来才知,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秋,幼年鲁迅因祖父周福清科场案发,一度居皇甫庄避难,经常与村里的孩子一起观看河台社戏。他的《社戏》一文,就对这个戏台有十分精彩的描写:“……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人家的船篷……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然而,许多社戏早已销声匿迹,《男吊》、《女吊》、《跳无常》的恐怖和刺激,早已被历史尘封。只有那些散落于庙堂、山岙、河边、桥下的戏台,仍坦荡着一派诗情画意,凭人遐想万里。
古戏台俗称“万年台”,它汇集了建筑、戏曲、书法、宗教等多方面的艺术文化,是迄今保存在绍兴境内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明、清以来绍兴境内戏曲声腔发展和繁荣的见证。据统计,解放前绍兴府至少有六七千座古戏台,而现在全市仅剩下300多座。
历史文化,是一种智慧、美感,是留存文明的记忆,是一种不断鼓励我们的力量。你只要在古戏台边徜徉片刻,便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厚重幽远的文化张力。万里驰骋收敛成数尺楼台,楼台的飞檐翘角又指向无边的云天。端坐台下,心胸顿觉开阔,气概顿觉豪迈。
我总觉得,绍兴人的含蓄与优雅是古戏台一手培养起来的。你想,戏台的精美书法、哲理楹联、完美雕刻,哪一样不怡情悦目呢?再配了月夜、清河、乌篷、乐曲、水袖,最硬的汉子也被软化了,最粗俗的女子,也被净化了。
坐在古戏台下看戏,就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恍惚间,你瞧见了双喜、阿发,他们正挤在船头看戏,那亮亮的双眼,皎洁的月光一般。恍惚间,你闻到了那香喷喷的罗汉豆正从越摇越远的小船中飘来,你叫一声,他们回头一望,咯咯地大笑,一面加紧摇船,那激水声更响了……
水乡的戏台,总是和水乡的风情一起,定格在水乡的云影波光中。云影波光把古老的戏台揉碎了,丢给人们用历史的针去缝合。一个个被缝合的戏台恍如一个个容光焕发的老人,诉说着一个个经年的故事。它们告诉我们:戏台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舞台。
有一年,我去嵊州采访,顺道去看了那个瞻山庙戏台。瞻山庙戏台坐落在崇仁镇廿八都村。庙始建于南宋乾道间,重修于1928年。戏台单檐歇山顶,屋脊和垂脊各有戏曲人物堆塑,门窗栏杆彩绘花鸟,雕饰精美。
站在这样的古戏台前,不能不心有所动。惊叹之余,便有绕梁的余音萦耳。那余音缠在每一根陈木上,只要人一踏入,余音便会离开陈木钻入耳朵,那声音充满了天老地荒般的亘古幽长。
顺着这种声音,我走进了戏台的后厢房,在斑驳的木板墙上,隐约看到“贤记小高升”和“新高升”等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这下面是当年戏班上演的剧目和艺人姓名。据说,当年新昌调腔、绍兴乱弹以及本地男子小歌班、女子的笃班都曾在此台演出。如今,这些艺人早已作古,但他们的精神却仍长驻于戏台。从那些湮漫不清的字迹中,我们可以聊想,当年在此演出的艺人那种一丝不苟的敬业。
后来,我又先后踏访了新昌城隍庙戏台、诸暨枫桥大庙戏台、绍兴舜王庙戏台、绍兴陶堰严助庙戏台、诸暨边村祠堂戏台、嵊州东林王家祠堂戏台、绍兴马山安城河台、绍兴柯桥宾舍戏台、绍兴土谷祠街台,对绍兴古戏台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每到一处古戏台,总像是一次精神的远游,文化的苦旅。戏台延伸到了许多平面文化不能延伸到的地方,它的触角甚至通达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往往觉得荒蛮得只剩孤山野寺了,一转弯,一回头,戏台就在你身边,放眼远望,炊烟袅袅,又一个村庄出现在脚下。
有村庄,就有戏台,有戏台,一定找得到村庄。村庄多以戏台为圆心,方圆几里,戏台就像一块磁铁,牢牢地吸附着座座村屋,铜锣一声响,唱腔如雷达四射,将一颗颗活蹦乱跳的心,都收服了,网进戏场。村落文化就在盈盈的戏台下滥觞了。
戏台最早滥觞的是绍剧和越剧。有的古戏台,简直就是一部艺人的奋斗史,一部绍剧和越剧的发展史。
在那些幸存的古戏台上,我们还能看到嵊县男子小歌班的泪汗,嵊县施家岙女子越剧科班的执着与追求。
绍兴的古戏台是越剧的坚定守望者。正是它们,几十年如一日陪着李世泉、高炳火、钱景松、卫梅朵、张云标、白玉梅等一大批男班艺人,将绍兴文戏,托举到全盛时期;正是它们风雨无阻一路陪着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马樟花、筱丹桂等著名演员,将按拍击节的“的笃班”发展成丝竹管弦的“越剧”。
百年越剧,坎坷难尽,绍兴古戏台是第一个见证者。百年越剧,誉满中外,绍兴古戏台是最后一个守望者。
这样看古戏台,古戏台就有了一种坚韧,一种超拔,一种远大,一种壮观。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一种恒永不变的魅力。这种力量和魅力与两个剧种密不可分,那就是越剧和绍剧。
我们终究已经看不到那些早已被历史湮没的古戏台了,但有300多座幸存的古戏台,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自豪,绍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