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是豆腐的发源地,这笔功劳在传说中记在了淮南王刘安身上。因刘安平日爱炼丹,也恰恰因为这个爱好,无意间炼出了最伟大的素食——豆腐。
淮南朋友老毕几次相邀去品尝闻名已久的豆腐宴,日前终于成行。
八公山素以“含阳藏雾”扬名,当日,我们从淮南驱车向西不远,就来到了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入大门,眼前即是层峦叠嶂的群山,片片红叶点缀其间,山风轻拂,心旷神怡。
安步当车,不经意间发现路边一片迷宫般的石林。同行的朋友介绍,八公山“林密、石奇、泉古、水秀”,而此处就是“石奇”,由距今7亿年的碳酸盐岩地层构成,约30多万平方米,高度在1.5至4.5米之间,如此规模的石林景观在长江以北实为罕见。穿越石林,就是传说中刘安当年炼丹的“淮南王宫”。王宫里,左右两边长长的走廊上是《淮南子》一书中的注释和刘安当年炼丹情景的石刻。出了宫殿,拾阶而上,微觉出汗时便来到“八卦”造型的“升仙台”。传说中,刘安就在此处升天。升仙台上空无一物,环顾四周,白塔寺遥遥在望。回望来途,只觉山峦雄浑,亦发怀古之幽思。
下得山来,已近中午,主人为我们安排了丰盛的“豆腐宴”。八公山人以清冽甘甜的泉水泡制淮河流域的优质大豆,加之豆腐发祥地世代相传的精湛工艺,生产的豆腐,独具特色,素有“八公山豆腐甲天下”之美称,历史上曾被列作贡品。在八公山,豆腐烹饪可荤可素,只用豆腐一款食材,将其切成块、条、片、丝、丁、末状,用炒、爆、煸、煎、熬、煨、拌、卤、蜜汁、拔丝、叉烧等烹调方法,就能做出一桌宴席,让人不由感叹民以食为天的智慧。
“莫道豆腐平常菜,大厨烹成席上珍。”说话间,豆腐宴起席,“五彩豆腐”、“爆竹声声”、“鸡浆豆腐”、“刘安点灯”、“豆腐水饺”等各款豆腐名肴依次登桌。“五彩豆腐”是把豆腐切成细丝,与蛋皮、青椒、胡萝卜、皮蛋丝拌和;“爆竹声声”用豆腐包裹凤尾虾,再挂糊炸之,凤尾虾尾红身黄,形如爆竹,吃上去那中间的豆腐层竟比虾肉还鲜嫩;“鸡浆豆腐”就像炸过的大枇杷,外脆里嫩,味似鸡茸;“刘安点灯”更别出心裁,服务员给每人送上一盏“小油灯”和一盆蘸料,油灯盅里有一点点白色粉末,服务员用壶在油灯盅里倒上了一些豆浆,那豆浆竟变“戏法”结成了豆腐,客人即用勺蘸调料烹用。“豆腐水饺”更为奇特,馅心用的是鲜肉,那饺子皮竟是用豆腐拌淀粉擀制而成。饺子水煮至熟后,不破不散不烂,口感如同豆腐花。
口中享用着美食,耳中听着主人和服务员的介绍,我们不啻上了一堂生动的“豆腐文化课”。淮南王刘安才华横溢,招贤纳士,编出了后世流传的《淮南子》。可惜有人去汉武帝那里告他谋反,刘安觉得身家难保,没等汉武帝采取措施,便自杀了。因刘安平日爱炼丹,他死后,老百姓都以为他吃了丹药,升天而去。还说,那些没吃完的丹药被家里的鸡狗吃了,也跟着“飞得更高”,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来源。豆腐作坊一直祀刘安为先师,他的生日是九月十五,据说,这一天,中国豆腐从业者要举行公祭——堪称“一人得豆腐,养活千万家”。
不过,豆腐在汉朝其实远没有普及,技术也不成熟,凝固性和口感与后来的豆腐没法比,因此还进不了烹饪主流。直到唐宋,它才成了重要素食。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豆腐纳入《谷部》,介绍了豆腐的原料、制法、工艺流程及其药性。李时珍还专门指出,豆腐的发明者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
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说,荤菜也欢迎豆腐;家常便饭离不了豆腐,满汉全席也不能没豆腐。在那些简朴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旧时丧俗中,丧家准备的饭菜以豆腐为主,因为白色是丧事之主色,所以去丧家吊唁吃饭称作“吃豆腐”。有些去帮忙的老乡,忌说去丧家帮忙,就说是去吃豆腐饭的。也有那种不干活而去蹭饭吃的,也说他是吃豆腐的。这样流传下来,“吃豆腐”又多了一层占便宜的意思。
豆腐还被孙中山先生写入了《建国方略》一书。孙中山先生学医出身,他指出:“中国素食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类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如今,豆腐以其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等优点,成为公认的理想食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