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是一种适应草原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千百年来各种不同民族的人们,也包括草原民族本身,都赋予了这个文化无尽的浪漫色彩,对其充满了向往欣赏之情,甚至为之陶醉。北朝斛律金的一首诗歌——《敕勒歌》,曾引起多少古今人们无尽的遐想;当代一首牧歌,打开多少回望草原的心扉。以至“草原”一词不论是在草原民族语言中还是在他民族词汇中,都蕴涵了“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内涵。如汉语中的“草原”一词,除了指北方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之外,更主要的内涵是指在辽阔的天空下白云、羊群与悠远牧歌结合中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好景象与意境。而在蒙古语中,“草原”一词一般都是与家乡这一词语连用的,即称为“塔拉努图克”,一方面表示蒙古人的现实生活家园,而更多指的却是草原人的精神家园。正如一首草原歌曲唱的那样:“草原在哪里?草原在我的心里,草原在我的梦里。”
内蒙草原冬令营说:其实草原生活的真实,除了客观的美好之外,还有生产生活环境的严酷,如沙漠的荒凉,冬季的寒冷,蚊虫的侵扰,生活的寂寞等。对于草原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生产生活严酷的一面,草原民族自身是十分清楚的,其他民族也并非完全不了解,但大家在面对这一文化时,却自觉地回避了草原文化的另一面,积极参与了对草原文化的审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