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事冬令营小编了解到广州的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开灯”的灯五花十色,均从专业店档中购买,有大三星灯、小三星灯、百花莲藕灯、和合二仙灯以及树头灯等。“开灯”晚,如有去年元宵后出生的男孩子的家庭,要请外婆与亲戚朋友来家庆贺,俗称“做灯酒”,以示祝贺“添丁”。外婆还要送小孩衣服、鸡、肉、米、酒等礼物,其他客人也带些礼物。“开灯”时,要在宗祠或者在神堂的正中央、两旁与大门口各挂一对莲花灯;另外在灶君、“床头婆”神位、街上土地庙也要放上一个小灯。广州人过去在正月十二,还有替“床头婆”开灯的习俗。这灯称为“亚婆灯”,是用红、黄、绿几种色彩纸糊成六角圆筒,然后粘合而成的小灯。节前小贩沿街叫卖。人们买回去,插挂在“床头婆”的香炉上,谓替床头婆“开灯”,祈求床头婆保佑孩子平安长大。正月十三.在厨房里要点灯,此称“点灶灯”,直点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要“试灯”,即“试点元宵灯”。十四是“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前夜,各街道居民点纷纷搭彩棚,挂花灯,舞狮、舞龙,预演元宵节日,这也叫“试点”。节前的数天,街巷摊挡,竞售各式花灯,争奇斗丽,称为“灯市”,一片节日气氛。
现在,广州的元宵灯会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广州市民眼前。每年的元宵之夜,广州各公园以及娱乐场所,包括街道两旁和珠江沿岸都张灯结彩,一些市民也在家中高悬彩灯,以示节日的庆贺。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市内市郊,各种式样的彩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市内市郊,主要品种有宫灯、丝料灯、夹纱灯、走马灯以及各种形象纸扎灯和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花果灯等。宫灯是用楠木、红木或紫檀木作边框,并雕刻有龙凤图案,配以彩画绢面和玉坠丝穗等,古朴雅致、富丽堂皇;丝料灯,在画绢前面镶嵌白色玻璃丝,晶莹剔透,银光闪烁;花灯,是用鲜花串成串作为灯饰的,随着热气的蒸发,吐出缕缕幽香,早在清代,广州就有素馨灯、茉莉灯;果灯,通常是用柚皮做成,柚皮上雕镂有人物、花草,内置玻璃盏,灯光射出,映现出各色图案。此外,还有大型彩灯,如龙灯和灯楼等。龙灯是由几十个灯笼连接而成,还可耍舞游行。
如今广州的元宵之夜,满城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也加入了节日的行列,将广州打扮得像一个灯的世界,花的海洋。漫步其中,犹如置身七彩星河,天上人间。
旧时,广州郊区的许多乡镇,还有在农历正月十六至十九日轮流闹元宵的旧俗。郊区人民十分讲究团结和友谊,为了方便各乡群众在元宵节时互相拜贺,十里八乡的乡民约定各乡轮流进行元宵活动,如瑶台乡定为正月十六,王圣堂乡定为正月十七,三元里乡定为正月十八,棠溪乡定为正月十九,等等(这些乡现在大都已成为广州城区的一部分,乡村多已不存在)。原三元里乡的乡民至今仍然于正月十八闹元宵。每逢此日,原十里八乡的居民都来参加活动,敲锣打鼓,唱歌跳舞,热热闹闹,交朋结友,畅叙友谊,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乡邻之间,为了友谊而改变民俗节期的情况,其他地方不多见。
广州市内的元宵节习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张灯结彩和进行文艺活动以外,传统的民俗行为已逐步淡化,但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许多居民又恢复了元宵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居民们一大早(有的早到刚过午夜)便到越秀山南麓应元路三元宫烧香,烧完香买回大香或纸糊风车带回家去,称“带好运回家”,此日,三元官前人山人海,每每要出动大批警察来维持秩序,以防不测。